邢小罡,赵冬至,王林,樊伟.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的季节变化特征[J].高技术通讯(中文),2013,23(10):1038~1047 |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
|
|
DOI: |
中文关键词: Bio Argo浮标,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次表层生物量极大值(SBM),光合有效辐照度(PAR)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作者 | 单位 | 邢小罡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 | 赵冬至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遥感室大连 | 王林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遥感室大连 | 樊伟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 |
|
摘要点击次数: 4834 |
全文下载次数: 3039 |
中文摘要: |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 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0.02mg m-3,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仅为0.15mg m-3左右。SCM出现在180m深处,而次表层生物量极大值(SBM)的深度约50m。此外,SCM的深度存在季节特征,冬浅(150m)夏深(200m),位于真光层之下约30m。虽然SCM的深度在6月达到最浅,但SCM层的厚度和强度在7月才降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混合层在6月时仍然持续加深导致的。通过估算日光合有效辐照度(PAR)的垂向分布发现,SCM大约位于0.2%光强深度处,跟随等光照线(PAR=0.08 mol quanta m-2 d-1)而发生季节波动,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Chla:C值随光强变化而导致的。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