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深化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继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2024年年底,《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编辑部启动本年度“中国科技资源管理领域??事件”评选活动,《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编辑部在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新闻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经领域专家筛选、推荐、投票,最终评选出的2024年度“中国科技资源管理领域??事件”如下(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一、我国将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2024年1月4日,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6年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等。
二、《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超15万个
2024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全球用户可以自由下载使用。2024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55 364个。其中,物种141 484个,种下单元13 880个。
三、《科技人才评价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2024年6月29日,由科技部提出,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起草,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管理的《科技人才评价规范》国家标准(GB/T 44143-2024)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明确了科技人才的评价原则和分类,提出了科技人才评价的创新价值、能力、创新贡献三方面重要指标,规范了评价流程和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发现、培养、引进、使用、选拔、表彰、激励各类科技人才时开展的评价活动。
四、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成立
2024年8月25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与组织发展论坛上,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揭牌成立,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该研究院将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关键技术、行业场景应用、风险防范治理等领域开展全链条标准化研究。聚焦基础支撑和关键技术,开展包括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的标准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社会治理风险、伦理、准入等内容开展标准研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聚焦标杆应用场景建设,针对“人工智能 ”行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和行业应用标准产出。
五、我国将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年9月18日,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涉及核基础科研、材料与部件辐照测试、同位素生产制备、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聚变实验研究等诸多领域。这些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包括:世界主要中子源之一的中国先进研究堆;可广泛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核仪器仪表测试、放射性同位素制备、反应堆相关教学培训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可开展材料、燃料辐照考验和低温供热研究的49-2泳池式反应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地下实验室之一的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实验室;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
六、六部门发文提出2026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
2024年10月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到2026年年底,基本建成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围绕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数据服务、训练数据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确权、数据资源定价、企业数据范式交易等方面制修订30项以上数据领域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根据《指南》提出的建设思路,数据标准体系结构包括基础通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流通、融合应用、安全保障等7个部分。
七、中央层面首次系统部署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2024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系统部署。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初步建立,资源供给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数据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重点行业、地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公共数据资源要素作用初步显现。到2030年,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更加成熟,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全面建成,数据流通使用合规高效,公共数据在赋能实体经济、扩大消费需求、拓展投资空间、提升治理能力中的要素作用充分发挥。
八、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成立
2024年10月22日,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正式成立。构建长三角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信息共享联盟,旨在促进种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竞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事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个联盟将依托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搭建起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实现长三角乃至全国种质资源信息共享,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联盟成立后,将通过信息共享,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提高农作物种质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解决资源总量多与育种可直接利用材料少的矛盾,充分挖掘和利用特色、优异种质资源,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断夯实种业创新基础。
九、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倡议发布
2024年10月23日,在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题会议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相关主题会议上发布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协作倡议。此倡议提出4个方面行动:共建全球网络,增加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数量并提升其声誉效益;贯彻开放原则,统一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共享协作模式,推进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共议监测方法,提出合理评估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方法,提升参与者互信。
十、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全面上线试运行
2024年12月底,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全面上线试运行。该平台的建设是国家为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与愿景而确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科技部的统一部署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平台具体建设工作。以“中国首发、全球知晓,战略保障、开放共享”为建设目标,设计建设了国家预印本平台、国家科技期刊平台、国家知识仓储、国家学术会议平台、国家学术搜索、国家学者中心、国家科学数据发现平台、国家科技评价与标志性成果平台八大子平台。目前,已收录预印本论文14万篇;国内期刊论文1 058万篇;收录优质会议3 000余个、会议成果1.6万个;展示OA论文近100万篇;可检索的科技文献元数据超过2亿条,其中1.2亿条提供获取全文的途径,可链接的引文数据超过3亿条;完成600万作者信息整合。